最近,看了刷屏朋友圈、微信群的「中年男正走向慈祥」的视频,不得不说这个文案实在是太走心了,简直是写到了中年男人的心坎里。
(资料图片)
被降薪、被裁员、被失业……中年男正走向慈祥。
包括身边就有个朋友,上个月月底被裁了。
听到这个消息时,我并不太意外,在微信上安慰了两句,然后就忙自己的去了。
不是冷不冷漠的问题,而是见怪不怪了。
这哥们 34 岁了,在一家某互联网公司敲代码敲了十年,工作态度肯定没问题,份内的活儿没耽误过。
工作质量么,总之过的去吧,按我的话说,就是保持「低空掠过」:能交差,但是不出彩。
可问题是,他那个工作,现在看来已经是很成熟了,技术性要求已经不高,熟练维护就行。
由于他那个公司,刚开始都是蒸蒸日上平步青云,所以干着也激情,混着也蛮舒服。
结果遇见疫情,连续两年业绩下滑到难看的地步,集团一看地主家也没余粮了,直接裁了 50% 也包括他,而他的工作则交给了一个 00 年的小孩儿。
当然该给的赔付也都给了,可下一份工作在哪里,那就鬼知道了。
就在今年,也陆续问了身边互联网在职人士,不论是底层、中层还是高层,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日子已经不像之前了。
经历了野蛮生长的行业利益增长点在消减,互联网行业也「人到中年」。
由于 35 岁分水岭和中年危机的潜在影响,当下互联网人士做得最多的就是拼命积累财富,利用优势的经济条件,维持着阶层不会滑落。
而以往积累财富的方式有一般两种,一种是工资收入,另一种是投资收入。但前者会随着年龄增长,职业竞争力下降走下坡路。
于是颇具危机意识的中产工作之余很重视后者,能投资的品类都要试试,即便是赚不到太多钱,也要求得能抗通胀,不让财富缩水。
但在今年这种不确定的大环境中,投资哪有那么容易?
放眼望去,股市震荡反复,债券大跌,房产萎靡不振,信托产品频频难以兑付......
甚至还要提防生活中的黑天鹅事件吞噬财富,稍有不慎,现金流就可能变为负数。
身边就一个朋友受限于行业发展,毅然辞职去创业,投入半辈子积蓄准备大干一番。
而他父亲因为常年劳累,早几年身体出现不适也没重视,前两个月被查出肝癌,一盒靶向药就要近万元。
看着缴费单上长长的一串数字,他满脑子只有:创业还没回本,这么多钱要从哪里出?借钱?还有谁能借?
实在拿不出钱,他动了卖房的念头。
但固执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:反正自己也活不了多久,房子是给他的小家和妈妈最后的保障。
一米八几的北方汉子,听完这句话一个人在病房外哭了很久很久。
迈入中年后,最大的感慨就是人总会被自己的错觉欺骗。
没进医院,就总觉得父母一如既往健朗,孩子还小自己还年轻,自己身强体壮来日方长,觉得倒霉的都是别人。
可往往人最大的痛苦,就是意外降临时才想起问自己怎么办。一旦被意外砸中,牵一发而动全身,有几个能做到心无旁骛全力配合治疗?
哪怕卖房卖车也得花不少时间周转,病情变化却是一刻也不等人的。
类似这种事今年见过听过太多次了,也一直劝过身边人一定要从中长教训,但很多人还是不以为意,觉得自己就是老天眷顾菩萨保佑的幸运儿,那些厄运不可能落在自己头上。
可是意外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,
即使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只有 0.1%,可遇上了,对一个家庭都是 100% 的伤害。
试想一下,要是这种不幸真的发生,
是动用自己的存款吗?存款够不够?是动用房产吗?动了以后一家老小住哪里?
父母能帮得上忙吗?要不要动用他们辛苦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金?
还是动用自己的人脉,找亲戚朋友借?借的话,能借到多少?
......
很多人现在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,那么风险全集中在自己身上。说实话,这样的灵魂拷问值得每一个人深思。
要知道,到了这个年纪,我们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,还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,肩上背负的是整个家庭。
一旦人垮了,不仅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付之一炬,而且阶级会迅速下坠,用尽所有青春攀爬上升的这批人,
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人都想着拼命挣钱,却很多人没想过要预防风险。
大家都忽视了一点:
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「木桶定律」,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,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。
真正决定家庭财富水平的,不是你当前积累的财富,而是面对风险时你能守住的财富。
所以一直以来,我都会劝身边的朋友一定要尽早给自己、父母和孩子都做好托底保障,
为了让更多朋友都能做好专业的保障规划,今天也再一次推荐可信赖的